今天回复留言时,意外发现一位朋友在7月7日给我的那篇关于"东南亚咖啡加盐习俗"的文章下留下的评论。看到这条被遗漏的留言,我感到十分抱歉。
作为一位认真对待读者留言的创作者,我始终坚持对每一条留言都给予细致回复。
事实上,这些来自读者的声音常常成为我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——它们不仅代表着广大咖啡爱好者的真实想法,更能为我打开全新的思考维度。
在此,我要特别向这位朋友致歉,也感谢所有愿意分享见解的读者。正是你们的参与,让这个关于咖啡文化的探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。
今天我就聊聊东南亚的咖啡文化中的"甜、奶、浓、咸"的特色,了解一下这个有趣的饮食现象。
展开剩余81%东南亚咖啡确实存在高糖高奶的文化基因,由于历史原因,越南(法式)、马来西亚/新加坡(英式)、菲律宾(美式)的咖啡习惯深受影响,炼乳和糖曾是昂贵进口品,后来演变为身份象征,在以前的物资匮乏和昂贵时代,加的奶和糖越多,这个人就越有钱,地位越高。
此外,也是味觉补偿,一些东南亚国家当地罗布斯塔咖啡豆苦味浓烈,需要大量甜味平衡,如越南ca phe sua da的炼乳量常达30%。
在加盐方面,我之前文章已经讲过,从科学依据来看,浓度0.5%的盐溶液能抑制苦味受体TAS2R,提升甜感,并且东南亚的气候也导致盐分的较高需求。例如常年高温导致电解质流失,菲律宾渔民至今保留咖啡加海盐的习惯
由于较高频率地喝冰咖啡,而糖分能降低冰饮的冻结温度(越南冰咖啡常维持在8-10℃而非0℃),避免大脑"冰刺痛",所以高糖也成了这些区域的常客。
我在新加坡旅游的时候,对其湿度深有体会,新家婆平均湿度84%的环境下,人对咸味的敏感度下降约20%(NTU食品科学研究),其他东南亚国家也是类似,这也是咖啡加盐的一个前提。
然而,在东南亚,咖啡的甜度常常超出外地人的想象。
越南的cà phê sữa đá(炼乳冰咖啡)、泰国的oliang(泰式冰咖啡)、马来西亚的Kopi(加糖加奶的南洋咖啡)——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高糖、高奶、高浓郁度。
cà phê sữa đá
泰国的oliang
这种偏好并非偶然,越南受法国影响,炼乳成为咖啡标配;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Kopi体系源自英式咖啡文化,但适应了本地口味。
在东南亚,牛奶并非唯一选择,炼乳、淡奶、甚至椰奶都可能成为咖啡的伴侣。瑞幸靠着一杯生椰拿铁,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,今年据说还包下了东南亚某国的一个很大的椰子园,专门提供椰汁。
东南亚国家里,越南经典的cà phê sữa đá使用甜炼乳,浓稠香甜,与黑咖啡分层,喝前需搅拌。新加坡 & 马来西亚的Kopi系列咖啡会根据奶的种类命名,如Kopi-C(加淡奶和糖)、Kopi-O(黑咖啡加糖)。泰国 & 印尼部分地区会用椰奶代替牛奶,增添热带风味。
这种对奶制品的依赖,既源于历史(炼乳曾是奢侈品,后来成为习惯),也符合热带地区对浓郁口感的追求。
除此之外,冰咖啡在东南亚国家非常常见。
在常年30℃以上的东南亚,冰咖啡不是选择,而是刚需。无论是越南的cà phê đá、泰国的oliang,还是新加坡的Kopi Peng(冰咖啡),冰块都是标配。
Kopi Peng
有趣的是,这里的冰咖啡甜度通常更高,因为低温会降低甜味感知,所以需要更多糖分才能达到相同甜度。冰块融化会稀释咖啡,因此基底必须更浓、更甜,才能保持风味。
5. 东南亚咖啡地图:各国特色一览东南亚的咖啡文化,是历史、气候与本地智慧的结合。高糖高奶是为了平衡苦味、补充能量;咸味的加入是科学和传统的融合;而冰咖啡则是热带生活的必然选择。
如果你第一次尝试东南亚咖啡,可能会觉得“太甜”或“太浓”,但慢慢品味,就能理解这种独特风味背后的逻辑。毕竟,在炎热的午后,一杯甜中带咸、奶香浓郁的冰咖啡,或许才是对抗高温的最佳武器。
所以,下次去东南亚,不妨放下对“标准咖啡”的执念,试试他们的版本——你可能会爱上这种“重口味”的咖啡哲学。
而且,到东南亚国家旅行,喝咖啡的话最好是品尝一下他们的这些本土特色的咖啡,而不是去在国内也能经常喝到的品牌,这样的话,旅行带来的附加价值就更大了。
发布于:四川省汇盈配资-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规则-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